《市情研究論叢(第六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聚焦首都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深刻闡釋首都發展要義,總結首都發展的生動實踐,探索推動首都發展的有效路徑,集中展示新時代首都發展研究領域的原創性前沿成果,主要觀點有:
第一,首都發展內涵、路徑和戰略重點進一步明確。新時代首都發展,是緊扣首都城市性質、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履行首都職責使命的中國特色大國首都的發展模式,是首都功能優化提升的發展,是"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的全面發展,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是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開放協同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共富發展。深入推進首都發展,戰略重點是把握"五子聯動"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更加注重制度開放與創新,實現"供給側-需求側-制度側"的三維聯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加強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探索具有首都特點的共同富裕之路。
第二,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建設的發展舉措進一步深化。一是加強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服務好國家主場外交,強化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能力;充分發揮"雙奧之城"優勢提升北京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首都高水平對外開放。二是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典范之城為契機提升城市人文環境,優化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供給結構,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好媒體輿論引導和網絡管理,鞏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總體上形成"空間融合、文脈融合、功能融合"的文化繁榮。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充分借鑒國內外科技創新模式,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進行海外資源儲備,不斷更新科技政策與細分領域布局。
第三,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格局進一步形成。一是構建京津冀產業體系,繼續抓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以河北、天津各級產業承接園為平臺,加快區域產業鏈重構以及產業集群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二是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示范區建設,以培育世界級商圈為抓手,暢通國際國內經濟循環,把握商圈建設規律與特點,統籌功能定位與城市更新,建設富有創新活力的高品質國際商圈、彰顯首都人文魅力的特色文化商圈和承載城市更新與治理創新功能的智慧商圈。三是推進北京自貿區建設,把免稅政策創新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發力點,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實施以市內免稅店為主、進境免稅和離境退稅為輔的政策創新體系,助力北京"打造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支點,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核心樞紐"。四是以綠色金融助力北京實現碳中和,從體制、機制、人才和國際合作等方面推動首都綠色金融發展,構建綠色、低碳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五是做強地理標志農產品,從體制機制改革、加大研發力度、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數字化升級等方面賦能,促進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第四,首都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一是優化基層行政區劃設置,破解北京市基層行政區劃設置存在的問題,通過超前謀劃和設計基層行政區劃格局、全面優化街鄉鎮結構和管理、優化超大居住區所在地區行政區劃設置、探索在功能區內設置街道等路徑,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二是統籌做好北京數字空間發展與安全工作,加強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方式創新,堅持不斷優化數字空間內部結構,建設與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相匹配、相適應的數字空間,提升數字空間高水平對外開放水平,為全球數字空間發展提供中國力量和北京方案。三是高度重視北京超大城市火災風險防范,完善"三大體系",嚴守"四個關口",提高"五大能力",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四是以環境治理推動鄉村基層治理,打造美麗鄉村,促進和諧宜居之都建設。